【资料图】
仲夏时节,走进昭通市威信县扎西镇大山村,只见公路干净整齐,公路两旁的花坛里绿化植物生意盎然,穿村而过的小溪清澈见底,村民们正在自家花园里纳凉聊天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
“大山村以前可不是这样的。”说起大山村的变化,村民姜成银印象深刻,他告诉记者,以前的大山村村容村貌脏乱差,家家户户都散养家畜,气味难闻,夏天蚊虫苍蝇特别多。房前屋后杂物乱堆,生活垃圾随意倾倒,家门口的小河里漂满了各种垃圾,鱼虾一度绝了踪迹,想要出门乘凉都没地方下脚。
“我们这条河属于赤水河支流,以前每天每家每户产生的垃圾倒在那里,水面都是漂浮的白色垃圾,整个河道都很臭。但是现在河水清了,鱼多了,河道植被恢复了。”姜成银感慨地说。
“要整治河道,首先要整治的就是人的思想。”大山村党总支委员、监委主任宋思洪说。为了破解这个难题,大山村“两委”成员通过入户走访,了解和收集群众意见,并组织党员、群众召开议事会,制定村规民约及垃圾清运、卫生大扫除、家禽家畜圈养管理等多项制度,定期组织开展“卫生示范户”评选。通过村“两委”成员、党员群众的持续宣传和带头示范,村民们除了搞好自家卫生,还逐步养成了爱护公共卫生的习惯,散养家畜、污水直排、垃圾随处乱扔的现象再也看不到。每周五是大山村的卫生大扫除清扫日,家家户户齐出动,在村干部、党员的带领下认真清扫公共区域的卫生。
村庄卫生清理常态化,村里生活垃圾和废水也有了新的处理方式。通过村民议事,村里制定了垃圾收集清运制度,每户每月只需交纳5元,通过“每户分类+定点收集+转运处置”模式对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置。此外,村里还开展“厕所革命”,将原来的旱厕改造为符合标准的三格式化粪池卫生厕所,上厕所没异味更舒心,污水经过处理之后进行排放不再直排,河水也更干净了。“现在,河水清了,鱼也看得到了。每天下午,我们村里的老人都会沿着河边散步,既锻炼了身体,又放松了心情。”姜成银高兴地说。
大山村的蜕变是威信县扎实推进赤水河干支流沿线实施“有整洁的院坝、有规范的花池、有适当的绿植和不乱扔垃圾、不直排粪污、不侵占河道、不违规搭建、不养成陋习”的“三有五不”保护公约,建立起1个网格责任单位+1个护河保洁公益岗位+10户农户的“1110”管护机制取得的成果之一。威信县通过各种形式持续开展《长江保护法》《赤水河保护条例》普法宣传,形成了群众共治、共管、共护赤水河的良好社会氛围,“水清岸秀村美”美丽画卷在赤水河畔徐徐展开 。
云南网记者 谢毅 通讯员 许鹏 摄影报道